13 Mar
13Mar


在1973年8月23日,有兩名歹徒行劫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市的一家信貸銀行,並挾持了四名銀行職員,在與警察僵持了130個小時後,兩名歹徒最終投降。

在挾持期間,兩名歹徒既威脅著人質的生命,又同時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這種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令4名人質抗拒政府營救他們的行動。

在事件發生了幾個月後,4名曾經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對綁架他們的兩名歹徒顯露出憐憫的情感,表示歹徒不但沒有傷害他們,還對他們多加照顧而心裡感激,還對警方的調查採取敵對的態度。

這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命名由來。



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我們聽得最多是綁架年輕女孩的新聞,在很多類似的綁架案中,其中一些年輕女孩在被找到之後並不願意去責怪綁架者。相反地,她們卻感覺到自己和綁架者們之間有某種特殊的情感聯繫。

較為人知的有當年年僅10歲的奧地利少女在上學途中被長架8年。在被解救後,這個被綁架犯每週毒打200餘次的女孩在得知對方為了逃脫逮捕而死後悲傷慟哭。



由於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女性較多,特別是被性侵犯者,戰俘,甚至是性受害者等,所以有很多人都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跟BDSM圈子,或被虐人群扯上了關係。那究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跟BDSM有沒有關係的呢?

我們先從心理學方面去理解,心理學家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人類在遠古的狩獵時代,為了解決面臨問題而產生的心理現象。」在遠古的狩獵時代,女性被鄰近部落搶奪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俘虜者作出反抗,孩子跟自己可能被殺,而為了適應此情況,女性便會產生某種程度的「人擇」。

因此心理學家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人類發展出適應環境的一項心理特徵。



而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斯德哥爾摩力候群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當受害者相信加害者的想法時,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脅。

自我防衛機制是當受害人在十分脆弱的情況下,對怪罪施虐者的想法產生了猶豫,而性別因素(女性較為軟弱)則更進一步地惡化了這樣的心理過程。

當受害人置身險地,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危險,對囚禁她們的人表示友善可能會大大減小自己被傷害的機率,在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一個模式:「受害人對施虐者友好,施虐者也表現出善意,為此受害人繼續取悅虐待她們的人。“時間一長,這些受害女性逐漸對施暴者產生了好感,甚至相信他是愛自己的,自己也同樣愛著他。

而無論是出於適應環境的一項心理特徵好,還是自我防衛機制也好,總括要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質,一般要有下列幾項特徵。

1.綁匪為了某種原因而綁架人質,並得到人質認同。

2.人質感到綁匪威脅到自己的生命。在挾持過程中,人質體會到綁匪對其施恩的行為。

3.除了綁匪的看法之外,人質被其他觀點隔離(即得不到外界訊息)。

4.人質相信自己不能逃脫,接受現狀。

所以BDSM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當中是沒有受害者,雙方都是自願的,且BDSM圈子大部分人的傾向產生大多追溯到小時候的一些經歷,這種心理是長久的不是短暫。我們不會是因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而產生了屬性和喜好。




但我最怕的是在BDSM圈子中的大家會也不自覺的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我指的不是我們被人綁架,而是在關係中不管對方的行為有多麼差勁,只要對方給予一絲溫柔便當作是被愛,而忘了自身被傷害的處境,而不斷給對方機會傷害自己,到最後身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我的一位女讀者,她久不久都會來找我聊天,每次都是哭欣被她主不理會其感受所做的過份行為,而每次沒過幾天又聽到她來為他說好話,她總是說:「其實他沒這麼差,他在其他方面還是對我很好」「他愛我才會跟我玩這些,我也有保護我」彷彿說著這些理由,就可以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淒慘似的。

在一段持續惡性循環的SM關係中,對方的一些行為有時也是來自於自己的縱容,正是你無止盡的寬恕給了他一次又一次傷害你的機會。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在SM關係裡和調教過程中已經失衡,請你勇敢走出去,因為只有當你認知到自己正在受傷害,才能中止斯德哥爾摩症在你身上發作,離開以愛之名束縛你的人。



评论
* 电子邮件将不会发布在网站上。
I BUILT MY SITE FOR FREE USING